今年國慶,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隨父母一同走進鹽城新四軍紀念館。
紀念館廣場上,“東進”雕塑巍然屹立,一位新四軍戰(zhàn)士昂首吹響沖鋒號,仿佛能聽見那穿越時空的激戰(zhàn)吶喊。展館外墻灰白肅穆,主入口上方,“N4A”的標志熠熠生輝——爸爸告訴我,這是新四軍的軍事代號,是戰(zhàn)士們引以為傲的象征。
步入序廳,“鐵軍忠魂”群雕瞬間吸引了我。戰(zhàn)士們擎旗沖鋒,目光如炬,我仿佛聽見了戰(zhàn)斗的號角,看見他們?yōu)槭刈o百姓奮勇殺敵的壯烈場景。
館內(nèi)陳列著眾多珍貴文物與史料:褪色破舊的灰藍軍裝、銹跡斑斑的步槍、穿越槍林彈雨的水壺、手工編織的茅草鞋……其中一份1939年10月11日的《抗敵報》,刊載著《新四軍軍歌》的歌詞?!皷|進!東進!我們是鐵的新四軍!”這句鏗鏘的歌詞,讓我深切感受到戰(zhàn)士們驅(qū)逐日寇、保家衛(wèi)國的堅定信念。
陳列窗中有一輛印有“滿”字的自行車,背后藏著一個令人深思的故事:18歲的女戰(zhàn)士李春華率偵察班設伏,敵軍潰逃時遺棄此車。多年后,一位曾為侵華日軍通訊兵的老兵在參觀時,憑車架號認出這是自己當年的交通工具,并提出以轎車換回。紀念館拒絕了這一請求——這輛自行車不僅是戰(zhàn)利品,更是日軍侵華的鐵證,是中華民族不屈抗爭的歷史見證。如今,它作為國家文物,警示我們銘記歷史、珍愛和平。
最令我心潮澎湃的,是展廳中播放的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紀念館的視頻。當聽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時,我心頭一熱,不由得想起我的家鄉(xiāng)——射陽縣特庸鎮(zhèn),那也是一個深植革命記憶的地方。
我曾因“特庸”二字筆畫繁復而苦惱,心里還悄悄抱怨:為何取這么難寫的名字?直到我了解到胡特庸烈士的事跡:他是新四軍干部,在家鄉(xiāng)帶領群眾抗擊敵人、保衛(wèi)家園,為掩護百姓不幸犧牲,年僅36歲。鄉(xiāng)親們?yōu)橛谰眉o念他,將鎮(zhèn)名改為“特庸鎮(zhèn)”。
從那一刻起,“特庸”二字在我心中有了全新的意義。無論是胡特庸烈士,還是千千萬萬的新四軍戰(zhàn)士,他們舍“小我”、為“大我”,為守護家園與人民奮不顧身。如今我再寫“特庸”,再也不覺煩瑣,每一筆都寫得格外莊重——仿佛如此,便能與英雄更近一步。
夕陽西下,離開展館時,余暉灑在紀念館的墻上,溫暖而明亮。我在心中默默立下誓言:今后要更加努力學習,像新四軍戰(zhàn)士與胡特庸烈士那樣,勇敢、有擔當,守護好我們的家園,將這份鐵軍精神傳承下去,永不磨滅。
(指導教師:陳艷蘭)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6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quán)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