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應龍老師又出新書了。這本《教育要給學生留下什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是華老師對其化錯教育研究的追問,也是他對數(shù)學教育的終極思考。
等著 就好
國家督學成尚榮先生在《兒童立場:教育從這兒出發(fā)》中指出:兒童立場應是現(xiàn)代教育的立場。華老師深諳此理,他倡導“有滋有味教數(shù)學”,他說,“等著,就好”。
執(zhí)教“我不是笨小孩”一課,華老師先和學生分享了一道難題,在學生嘗試無果的情況下,他又介紹了“投石問路”的成語故事,他要求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孩子,朝自己豎起大拇指。但此刻還有很多學生一片茫然。華老師畫了一幅圖并啟發(fā)學生,人與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反應快,是頓悟,有的人反應慢,是漸悟。沒有看出規(guī)律的同學,就盯著這幅圖,認真看,看看自己能發(fā)現(xiàn)什么?在他的耐心等待下,奇跡出現(xiàn)了!“會做啦!”剛上課時,所有人都不會做的題目,現(xiàn)在全班學生都會做了。
我猜想,應該是華老師真誠的目光、溫暖的等待、清晰的課件,給了學生學習的信心,讓學生找到了解題的路徑。而當我仔細欣賞課件上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題試三回,定能生慧”這兩行字時,真的佩服華老師的用心所在。
等著,就好!華老師不是漫無目的地空等,而是抓住契機等待。《尊重學生從尊重他的長相開始》,讓我看到了華老師和學生小A的交往故事。小A的長相妨礙了他與伙伴的正常交往,造成了心理問題。如何和小A進行溝通?華老師從自己的長相出發(fā),拉近與小A的距離,并且利用小A喜歡小蟲子,送給他一本《達爾文傳》。課堂上,經常給小A展示交流的機會……慢慢地,小A徹底變了,家長也對華老師充滿了感激之情。
等著,就好!華老師不僅在課堂上等孩子自己想出解題策略,而且有孩子的地方,他都愿意等,愿意在人群里多看他一眼。
教育是慢的藝術。這些暖心行動,無不印證了華老師樸素的教育情懷:孩子,你慢慢來!我愿意等你,我會帶著你走過全世界。
錯若化開 成長自來
馬克斯·范梅南指出:憑借技術的、診斷性的、工具性的語言來對待孩子,實際上就是在精神上放棄孩子。因此,華老師牢記數(shù)學教育、數(shù)學教學的使命,他認為,數(shù)學教學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心中有‘數(shù)’”。怎樣才能讓學生心中有“數(shù)”,而不是怕“數(shù)”,厭“數(shù)”呢?他的觀點就是——錯若化開,成長自來。
先回顧他的幾個課堂案例:
在2019年江蘇省揚州市召開的“化錯教育”年度峰會上,華老師進行了精彩的課堂展示:他執(zhí)教“圓面積的計算練習”,從一個買比薩的“錯誤”開始——“您點的12英寸比薩沒有了,給您一個8英寸的,一個4英寸的吧?”“8+4等于12,服務員的想法對嗎?”精心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打開了一扇神秘的數(shù)學之門。讓學生在“錯”中明理悟道。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練習課還可以這樣上?
學生有錯,華老師千方百計地化錯,如果老師有錯了,怎么辦?請看《閱兵中的數(shù)學故事》:華老師啟發(fā)學生計算整個方隊的長度,當傾聽學生的解題方法后,他意識到自己的圖示畫錯了,便對學生十分感激地說:“太難得了,我錯了,我錯了。下課后,我會把下面的線段換個顏色?!逼鋵?,不是線段的顏色問題,而是制作課件時,皮鞋的位置放低了1毫米。面對自己的錯誤,華老師誠懇地向學生致歉。他告訴我們,上公開課不能過于樂觀,課件要細心檢查,真的是“缺憾成就下一個完美”。
細數(shù)華老師的公開課:“單位,讓分數(shù)更好玩”(《分數(shù)的再認識》),“讓規(guī)律多飛一會兒”(《規(guī)律的規(guī)律》),“讓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角的度量》)……每一節(jié)數(shù)學課,學生都會冒出錯誤的說法、錯誤的解答、錯誤的觀點,但他總是不疾不徐地、耐心誠懇地、春風化雨般地引領、點撥、啟發(fā)。
“錯了,并不是最終的定論。只要再添一點點熱情,再添一點點好奇,再添一點點信心,再堅持思考一下,也許就會點亮人生。”要像袁隆平、屠呦呦那樣“化錯”,或許,課堂上教師只有真正幫孩子化錯了,才抓住了數(shù)學教學的本質,數(shù)學課才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數(shù)學素養(yǎng)的提升。
播種太陽 明媚一生
華應龍老師認為:“人的成長主要是精神和靈魂的發(fā)育、成熟和提升的過程,我們教師能做的就是播種太陽,讓教室里的每個角落都變得溫暖和明亮,用陽光溫暖學生的心,讓迷失的孩子找到來時的路,讓每一個學生都看到希望。”他是這樣想的,更是這樣做的。
記得2007年11月,我在江蘇省南通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參加了《人民教育》雜志舉辦的“張興華和他的弟子們”全國性數(shù)學研討活動。華老師執(zhí)教了“圓”。課始談話,華老師就遇到一個“梗”。一個女生當場質疑:“您這不是打擊我們成績好的人嗎?”
華老師隨即反問道:“你怎么就說我打擊你了呢?”女孩子說道:“您說愛迪生、愛因斯坦這些名人上學時,成績都不好,是否意味著成績好的人就沒有前途呢?”……在場的聽課老師都笑了。我卻擔心,華老師這回如何應對才好?
新課結束時,華老師說:“這件事讓我想到一句話,‘人皆可以為堯舜’,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做得很棒,當然,原來成績好的,可能做得更棒。”聽課的老師會心地笑了。我當時覺得這個結尾太好了,忍不住地鼓掌。
如果問你“老師的口袋里應該裝什么?”我想,大多會說,口袋里裝兩支筆。華老師建議,我們還應該裝點兒紙巾,以備急需?;蛟S“口袋里裝什么”只是個隱喻,他是啟發(fā)我們,要多問問老師的心中有什么,要相信教育的偉力。
作為一名數(shù)學教師,華老師覺得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啟迪智慧,點化生命。我想,正是這樣的教育情懷,一種超乎數(shù)學的大境界,讓他乃至他所帶領的團隊,演繹著一個又一個生動的課堂故事。
“我就是數(shù)學”——這是華應龍老師的心聲。“你喜歡什么”——“我就是數(shù)學”;“你能做什么”——“我就是數(shù)學”;“站在講臺上時”——“我就是數(shù)學”……我們可以感受到,“我就是數(shù)學”乃是華老師作為數(shù)學教師對于專業(yè)素養(yǎng)的自我期許和終生追求。
也許,能大聲喊出這樣口號的,只有華老師一個人,因為有這樣的自我期許、價值追求,他才會不斷尋找數(shù)學,尋找數(shù)學與兒童的本質關聯(lián),才能決定教什么,才能確定怎么教,才能潛心研究兒童怎么學習,才能有滋有味地在學生的心中播種太陽,明媚他們的一生。
新書的第三輯“我的榜樣和合作伙伴”中,華老師多次提到他工作和生活的環(huán)境——北京市第二實驗小學,感恩一路上幫助他成長的每一個人。他特別提到李烈這位參事校長的境界,提到她那一個個優(yōu)秀的徒弟。我想,從這個意義上說,華老師不僅在北京二實小的孩子心中播種太陽,他還借助工作室的運作,在全國的“小數(shù)人”心中播種太陽,傳遞著正能量。
教育部教材局局長田慧生在本書序言中啟迪我們:華老師的學問就是從這里“研”出來的,文章就是在此處“究”出來的。其他人只要有如他一般澄明而敏感的內心,即便不具備如此的學問、寫出這樣的文章,卻也能距此越來越近。我想,“教育要給學生留下什么”,這個話題應成為每一個“小數(shù)人”對教育、對教學自覺的追問。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梁豐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15日第10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