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yè)師資不足、教師教學能力偏低是中小學法治教育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應盡快明確中小學法治教育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并在此基礎上,著力提升這一群體的專業(yè)化水平。
青少年法治教育是集法律知識教授、法律技能培養(yǎng)、法治理念涵育于一體的,系統(tǒng)、復雜、漫長的教化過程,既不應急功近利,也不能草率為之。中小學法治教育教師在開展具體教學活動前,需先認真研讀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目標要求,努力搭建與之相對應的知識體系,其后再結合不同學段的教材內容,選取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做到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都了然于胸。具體而言,教師應做到:
明政策。對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提出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總體目標與階段目標,教師應形成清晰認知,并能以此為基點,從知識、技能、理念三個層面分別凝練出自下而上的法治教育完整教學目標鏈條。例如,在憲法知識層面,教師應明確《大綱》針對不同學段的學生,在憲法的法律地位和權威、國家基本制度、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機構及其職權、國家的象征等方面,分別提出了哪些具體教學目標要求,這些要求如何構成了螺旋式上升但層次分明的教學內容。如此,教師便能結合自身教學實際,在不同學段統(tǒng)籌安排、有序推進相關教學內容,避免陷入零散式、碎片化的教學泥潭。
懂法律。作為法治教育教師,還應熟練掌握重要部門法知識。綜觀《大綱》的教學內容要求,教師應重點掌握憲法領域的國家基本制度與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規(guī)范,民事實體法領域的物權、知識產(chǎn)權、合同、侵權責任與婚姻家庭制度,行政實體法領域的依法行政原則與行政管理、處罰制度,刑事實體法領域的罪刑法定、無罪推定等基本原則與常見犯罪行為及其構成要件的法律規(guī)定,司法領域的正當程序原則與理性維權意識、司法機關的設置與職能、訴訟的主要程序規(guī)范,國際法領域的重要國際組織與國際公約等內容,搭建起以憲法為核心,以民事、行政、刑事實體法與程序法為主干的較為完整的法律知識體系,以此為游刃有余地開展教學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熟教材。中小學法治教育課堂教學主要圍繞義務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一至九年級教材、高中教育階段思想政治必修課《經(jīng)濟與社會》《政治與法治》與選擇性必修課《法律與生活》教材中有關法治的內容展開。這些內容既具體體現(xiàn)了《大綱》的總體要求,又充分考慮了不同學段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征,是教師開展法治教育最重要的依據(jù);但其同時也存在著剛剛修訂完成,法治內容提煉不足或較為分散,前后學段內容未能有機銜接或跨度較大等問題,容易導致教師對教材總體結構、具體內容的理解不到位甚至產(chǎn)生偏差。故此,教師應在教材研讀上多下功夫,對照《大綱》要求,準確識別所教授內容關涉的知識、技能或理念要求,明晰其在整個法治教育內容體系中的地位與作用,從而有針對性地制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
善教學。法治教育以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為顯著特征,只有尊重認識規(guī)律、教育規(guī)律,堅持理論與實踐統(tǒng)一、知與行合一,扎扎實實開展教育活動,才能取得實實在在的教育效果。然而,受教學內容與日常生活聯(lián)系度相對較低、課時常常被擠占以致教學活動難以充分展開等因素影響,中小學法治教育課堂教學很容易陷入法律知識灌輸甚至教材內容、法律條文死記硬背的尷尬境地。對此,教師應積極作為,主動嘗試體驗式、參與式、沉浸式等教學方法的運用,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思辨、互動,結合生活實際、采取靈活方式向學生闡釋法律知識、傳授法律技能、傳遞法治理念。
當然,提升中小學法治教師的專業(yè)性,不應僅由教師群體孤軍奮戰(zhàn),還應由教育行政部門、人才培養(yǎng)機構乃至社會各界群策群力、多管齊下。例如,支持師范類高校在本科或研究生教育階段設置法治教育專業(yè)或方向,專門培養(yǎng)具有法學與教育學雙重背景的法治教育專業(yè)師資力量;完善中小學法治教育任課教師在職培訓制度,制定完整培訓規(guī)劃,通過購買專業(yè)服務的方式開展有效的培訓活動等。
(作者系杭州師范大學沈鈞儒法學院講師)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07日第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