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国产精品码在线观看0000,国产精品XXXWWW丝袜美女,脸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strike id="uniie"><listing id="uniie"></listing></strike>
    <blockquote id="uniie"><th id="uniie"></th></blockquote>

  • <cite id="uniie"><listing id="uniie"></listing></cite>
  • 首頁>檢索頁>當前

    應急逃生演練得立足實戰(zhàn)

    發(fā)布時間:2025-10-22 作者:姚躍林 來源:中國教育報

      逃生演練看起來是掌握一種技能,其實更重要的是提供必要的心理體驗、危機意識

      近日,中國地震局與教育部聯(lián)合印發(fā)《中小學校地震應急避險疏散演練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指導中小學校規(guī)范開展地震應急避險疏散演練,提升師生地震安全意識和防震避險能力。這是國家層面出臺的首個專門針對中小學校編制的地震應急避險疏散演練指南,對提高演練的科學性、有效性將發(fā)揮重要作用。

      逃生第一,應當成為牢不可破的校園安全工作法則。一般來說,學校通過制度建設、執(zhí)行以及設施、設備的規(guī)范化來羅織一個安全網(wǎng)來作為基本保障,是能夠有效避免安全隱患的。但面臨不可預見的突如其來的重大自然災害時,具備必要的逃生技能仍顯得十分重要。學校要在《指南》的指導下,進一步明確逃生的基本能力構(gòu)成和訓練目標,將逃生技能的訓練作為必修校本課程加以重視并切實實施。筆者所在學校每學期要舉行兩次逃生演練,此舉不僅強化了師生的安全意識,增強了應對突發(fā)災難的心理承受力,尤能增強實實在在的逃生技能,對減少傷亡、降低次生災害的發(fā)生率有一定意義。

      只要形成慣例,演練的組織工作并不復雜,只需要對起始年級新生就步驟和線路做一個簡明的輔導即可。逃生演練要立足于實戰(zhàn),不是“表演”。集體逃生的線路是固定的,有明確的應急疏散路線圖和方向牌用以指示,師生平時就要做到應知應會。教學樓疏散線路是學生最熟悉的,晨會、早操等集體活動時師生均按此線路往返。其他樓宇的疏散線路,除了通過應急疏散路線圖和方向牌指示外,為確保演練安全,演練之前還需要進一步強調(diào)。演練的統(tǒng)一信號是防空警報聲,班級的組織者是任課教師和班長。全體教師要認真參與演練,不可視為兒戲。安全集結(jié)地通常設在樓宇50米以外的開闊地,演練結(jié)束后現(xiàn)場指揮要具體點評。

      地震往往事發(fā)突然,必須選擇合適的時機疏散。地震發(fā)生后,依據(jù)地震波傳播的特點,先在最短時間內(nèi)尋求遮蔽物藏身(一般選擇課桌)。逃生演練時,在課桌下面藏身的時間一般控制在1分鐘左右,然后再拉一次防空警報。警報響起時,各班組織同學有序疏散,可順手拿本厚書放在頭頂。這一步是演習的重點步驟,其關鍵點有二:有序,快速。較易發(fā)生的意外是前面同學摔倒而產(chǎn)生的踩踏事故。因此,要求同學們沉著、互助,要意識到爭搶沒有贏家,“秩序”是減少傷亡的最可靠保證。

      學校負責人在現(xiàn)場指揮點評時,除指出當次演練的優(yōu)缺點外,還要對存在的主要問題進行剖析,更要舉一反三。實際災害突然降臨時,大多數(shù)情況下不可能有警報,因此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現(xiàn)場決策要果斷。還如,一旦濃煙彌漫,可以用濕毛巾捂住口、鼻,弓身前行。還有一些細節(jié)問題需要反復強調(diào),譬如疏散至安全地點后需要按組、宿舍、班級清點人數(shù)上報。人數(shù)統(tǒng)計便于實際災害發(fā)生時組織進一步救護。而在演練時,學生往往嘻嘻哈哈,跑到集合點后四散打鬧。為養(yǎng)成良好習慣,演練時必須嚴格要求,教師帶頭參與其中,這樣一來實際災害發(fā)生時才能組織有序,沉著應對。

      校長是學校安全工作的第一責任人,這是就學校整體工作而言的;校長要對每一位師生在學校期間的安全負責,這是就領導責任而言的。但嚴格地說,個人安全問題的第一責任人是其本人,每個人都應極其認真地對其個人的安全問題負責。一個人若要一生平安,必須牢固樹立安全意識,養(yǎng)成隨時評估周邊環(huán)境安全與否的習慣、具備必要的逃生技能。在安全問題上,必須強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學生是學校安全工作的參與者而非局外人。逃生演練看起來是掌握一種技能,其實更重要的是提供必要的心理體驗、危機意識,逐步養(yǎng)成習慣。

     ?。ㄗ髡呦祻B門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名譽校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2日 第0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wǎng)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