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教育部平安留學和中國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連續(xù)向在外留學生及其國內親人發(fā)出安全警示,提醒留學生本人及親屬提高警惕,防止網絡電信詐騙。
關于電話和網絡詐騙的官方警示時常見到,只要走進銀行就能收到風險提示,但是,屢屢上當受騙的人卻不少,有的甚至是高級知識分子和生長于互聯(lián)網時代的有良好教育經歷的年輕人,比如留學生。
概括起來,留學生栽在網絡詐騙上的情況不外乎這樣幾種情況。其一,聽信為你“省錢”,代繳各種費用的話術,初期確實可以“實現(xiàn)”低價或者折扣的承諾,然而,陷阱早就挖好了,基本套路是“盜用信用卡”,一旦被抓獲,罪名就落到了受害者頭上。其二,跟國內的受害者一樣,被冒充快遞公司和公檢法等司法機關的詐騙分子連嚇帶蒙騙得團團轉:“自愿”把自己的身份證信息、銀行卡密碼、銀行轉賬確認碼等提供給網絡騙子,進而造成財產損失。其三,現(xiàn)在的留學生早已不像父輩那代人出國留學靠在餐館刷盤子掙辛苦錢了,體面的工作或者時髦的“海淘代購”是很多留學生的掙錢之道,于是騙子也就隨之而來。其四,利用盜取的社交媒體賬號信息如頭像等,以留學生的朋友或者留學生的名義開始行騙,編造各種理由向留學生“借錢”或者以留學生本人的名義向留學生父母要錢。
留學生頻頻被騙的情況下,我們如何構筑防火墻,防止成為網絡詐騙的受害者呢?首先要從思想源頭上樹立風險意識。凡是涉及到借錢、轉賬等要求,無論對方是誰,一定是不聽信、不轉款、再核實。核實的辦法非常簡單,不是在QQ、微信或者微博上私聊,而是直接撥打對方聲稱的那個人的電話或者直接要求與對方視頻。
筆者認為,留學生家庭提前對孩子進行必要的財富管理和財產安全教育是很有必要的,這也是留學安全教育的一個重要部分。不露富,不貪小便宜,了解一定的金融知識非常重要。
加強互聯(lián)網隱私保護刻不容緩。這個時代,似乎人人都在提隱私保護,但是,互聯(lián)網服務提供者過度獲取用戶信息,互聯(lián)網服務的使用者也就是我們自己,卻對如何真正保護自己的隱私關注不多。國家有關部門開始重視監(jiān)督互聯(lián)網應用收集用戶信息的尺度和用途,我們自己使用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的時候,更應該注意自己的密碼、頭像、朋友圈等方面的管理,不要輕易外泄。
(作者系留學監(jiān)理網總編輯)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03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