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師的觀察記錄,連續(xù)三篇都把社會領域發(fā)展作為觀察目標,比如觀察幼兒的分工合作能力、同伴交往能力、規(guī)則意識等。接下來的幾篇也是社會領域目標居多。于是索性做了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竟然有超過65%的觀察以社會領域發(fā)展為目標。
雖然觀察目標都是社會領域的,但教師觀察的活動卻差別很大,有閱讀、搭建、科學實驗、數(shù)學學習、美工活動、戶外游戲、玩沙玩水等。
以三個記錄文本為例,趙老師記錄了幼兒戶外體育活動時搭建木梯組合的情況,目標確定為“觀察幼兒合作搭建情況”。王老師觀察的是幼兒戶外體育活動,觀察目標是“規(guī)則意識”。李老師觀察美工活動——設計風箏,目標同樣是“分工合作”。
看過教師的觀察目標與觀察記錄,我不禁思考:為什么會這樣?幼兒的活動內容如此豐富,其中蘊含的各領域典型故事也很多,為什么教師就看不到呢?
關注幼兒社會領域發(fā)展,把社會領域發(fā)展情況作為觀察目標,也無可厚非,它本身就是五大領域的一部分。但問題在于,許多活動雖然都包含著社會領域的發(fā)展,但其實是各有側重的。比如閱讀活動,側重的就是幼兒語言發(fā)展;體育活動,就是體育與健康領域。相應地,觀察目標的確定,當然也應當有所側重,這樣才能凸顯出不同活動類型的獨特意義與價值。
一旦教師把閱讀、體育、科學探索等活動的觀察目標,都定為“社會領域”目標,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相當于沒有觀察目標。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在幼兒園中,幼兒的學習絕大部分都是通過同伴合作完成的。只要幼兒一起活動,就會出現(xiàn)合作,就會出現(xiàn)交往,就會出現(xiàn)互助,這是顯而易見的。如果教師僅把這么明顯的內容當作觀察活動的重心,那么難免會忽略其他更深層次的內容。教師對幼兒的指導就缺少適宜性,幼兒的綜合發(fā)展也就無從談起。
觀察目標同質化反映出教師能力不足
為尋找問題的根源,我和多名教師分別進行交流。教師的回答讓我有些吃驚。
有教師回答,觀察記錄撰寫培訓時講了,可以先從《指南》中找一個目標,然后進行觀察;也可以先觀察,再根據(jù)幼兒行為表現(xiàn),對應《指南》找目標。這樣做下來,就發(fā)現(xiàn),很多時候,社會領域目標和幼兒行為比較容易對上,于是觀察目標就確定下來了。
驚訝的同時,我意識到,教師行為背后的原因實際上是復雜的。首先是專業(yè)能力不足。因為能力有限,教師對幼兒及其學習特點了解不足,所以自然對幼兒的學習行為不夠敏感,很難捕捉到幼兒有價值的行為。
其次是思維上的懶惰。合作、交往這些內容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因此也最容易被發(fā)現(xiàn)。而幼兒思考、探索、發(fā)現(xiàn)、理解并內化等學習過程,相對來說有些抽象,不容易捕捉。研究這些內容,需要教師持續(xù)關注、反思,因此要付出很多努力,這對教師來說,有些難度。
再其次是沒有掌握觀察方法。比如“從《指南》中尋找目標來觀察”,這或許是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不算絕對錯誤。但“觀察行為后再對照《指南》找目標”,很顯然是荒唐的??梢?,有些教師學來的觀察方法本身就是錯的,又怎么可能做好觀察呢?
觀察幼兒是教師的基本功,觀察目標又是影響觀察效果的重要因素。那么,針對教師觀察能力薄弱的情況,該怎么做呢?
分析活動類型
我們已經討論過,觀察目標要跟活動的類型大體契合。那么,要想確定恰當?shù)挠^察目標,教師首先要分析活動類型。比如,美工活動設計風箏,教師內心就要大致有數(shù),這是藝術領域。觀察目標就應該貼近藝術領域的核心發(fā)展目標。
再進一步,在幼兒學習制作風箏之前,教師要自己先制作一遍,從而明確在這個活動中,對幼兒有難度的點是什么。這些點,最需要被作為觀察目標,因為它是幼兒需要重點發(fā)展的地方,與最近發(fā)展區(qū)直接相關。
教師在操作時,就會發(fā)現(xiàn),制作風箏的過程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兩邊對稱,這樣風箏飛起來才會平穩(wěn),而且也會有美感。那么,“觀察幼兒能否對稱地設計風箏”就應當是最適宜的目標。確定這個目標后,教師讓幼兒開始操作。果然發(fā)現(xiàn),有些幼兒能關注到對稱,有些則關注不到。針對此,教師就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了。
在活動現(xiàn)場訓練
不能準確確定觀察目標,其實背后揭示了教師根本沒有觀察到實質性內容。所以,觀察目標與觀察內容緊密相關。要想讓教師學會確定觀察目標,就必須讓教師能觀察到東西。這需要教師不斷在活動現(xiàn)場訓練。
比如,可以讓教師先不確定觀察活動的目標,就單純觀察活動,做觀察記錄。然后看看教師究竟觀察到了什么,有沒有觀察到點子上?;蛘甙延變旱幕顒愉洺梢曨l,在教研時間,讓教師反復看,反復思考。這樣經過持續(xù)練習,教師就會發(fā)現(xiàn),自己觀察到的內容越來越多了。觀察到的內容多了,教師的眼睛就“變毒”了,這樣確定起目標就容易多了。
剛入職的小蔡老師,連續(xù)幾次觀察記錄都寫的是班級頑皮幼兒的“搗蛋”行為,觀察實錄中先入為主的成分也不少。經過一段時間的反復觀察訓練,她終于發(fā)現(xiàn)了幼兒活動中蘊含的學習因素。比如多多小朋友一周有三次選擇科學區(qū),每當他戴上寫著“科學家”的小黃帽,穿上“白大褂”時,立即變了一個人似的專注認真起來。樂東小朋友在閱讀時,總是能說出特別形象的詞語來,比如“發(fā)威”“懶蟲”……從只看到幼兒外顯的調皮行為到觀察到他們具體的學習行為,說明蔡老師的觀察能力已漸入佳境。
持續(xù)學習專業(yè)觀察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實踐中遇到的問題,有很一大部分都緣于相關的理論知識不足。正因為理論知識不足,教師的行為就缺少依據(jù)與基礎,往往就會出現(xiàn)不知如何下手的情況。
觀察也是如此,教師要會觀察,學會確定觀察目標,就得進行觀察的專業(yè)學習。
比如,我們給教師推薦了《觀察,走進兒童的世界》一書,園長領讀,并挑選以往的觀察記錄提供給教師。引導教師結合觀察內容,重新審視觀察目標、分析評價的適切性、支持策略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閱讀書籍后,我們還組織教師深入幼兒活動現(xiàn)場,進行觀察實操演練。
通過理論學習和觀察實踐,教師終于慢慢掌握了敘事、表格、圖解、取樣等觀察方法,而且學會了根據(jù)不同類型活動選擇不同的觀察方法。
總之,觀察目的的確定是觀察效果與品質的核心環(huán)節(jié),也是教師所有教學支持活動的基礎與依據(jù)。教師學會確定恰當?shù)挠^察目標,也就標志著教師專業(yè)水平有了實質性的提升。而這個過程,需要管理者、教研者提供支持,但最根本的,還是需要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磨煉。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興市市級機關幼兒園;江蘇省泰興市振宇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0年04月19日第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