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手机在线人成网站,国产精品码在线观看0000,国产精品XXXWWW丝袜美女,脸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

<strike id="uniie"><listing id="uniie"></listing></strike>
    <blockquote id="uniie"><th id="uniie"></th></blockquote>

  • <cite id="uniie"><listing id="uniie"></listing></cite>
  • 首頁>檢索頁>當前

    鷗訊社:校園媒體走出“專業(yè)范”

    發(fā)布時間:2019-05-13 作者:通訊員 蘇凱 來源:中國教育報

    浙江海洋大學是地處舟山的一所“小”大學,在這個只有一萬多名學生的地方高校里,“鷗訊社”是每屆學生大學時代無法抹去的記憶,被稱為“學校里的新華社”。鷗訊社的微信號曾經18次位列全省高校校園媒體榜(周榜)第一,在這樣一個沒有新聞傳播類專業(yè)的高校里,校園媒體怎樣走出了專業(yè)范?

    該校于2007年整合了校報學生記者團、學生廣播站、攝影協(xié)會等學生記者團隊,吸收了部分網絡愛好者,組建了這支全媒體學生通訊社——鷗訊社,開始學校全媒體化新聞人才培養(yǎng)。

    談到社團組建的原因,學校宣傳部副部長王利明坦言,當時面臨著網絡媒體的興起,特別是學校新聞網的舉辦,傳統(tǒng)的校報、廣播站的影響力趨弱,“學校面臨著報紙上網、廣播上網,說到底是新聞上網的挑戰(zhàn)”。而網絡具有比報紙、廣播更加豐富的呈現(xiàn)形式,圖片、視頻等都可以和文字內容進行混排混編,新聞內容更加豐滿,傳播效果更加理想。為了更加豐滿地呈現(xiàn)新聞內容,鷗訊社在組建時,新設了視頻團隊,并將策劃中心、采編中心、廣播中心、圖片中心等幾個部門列為鷗訊社的核心力量。

    “鷗訊社剛成立的時候,全媒體、融媒體這些概念都還沒有提出,社團的建設憑著一種隱約的感覺在推進。”王利明提到的這種“隱約的感覺”是多媒體融合傳播。

    學校并沒有新聞傳播類專業(yè),所有學生都是憑著興趣愛好加入到鷗訊社,義務參與一些校園新聞的報道工作。

    “每年全校報名加入鷗訊社的學生都有五六百人,學校的校報、廣播臺能提供的崗位很有限,所以我們一直在努力開拓新的平臺”。王利明介紹,從最初的學校新聞網到官方微博、校園電視臺、官方微信等一系列平臺陸續(xù)建成,“能建的都建了”。這些平臺完全由學生在運營,老師只負責內容的審核工作,社團機構也幾經改革,形成了“全媒體新聞中心對應校園新聞采集,融媒體報道中心對應校園媒體運營”的高度融合模式。

    “我們缺乏專業(yè)師資,所以我們千方百計聘請校外的專家來校講學,白巖松、敬一丹、洪磊、張坤、王旭明等傳媒領域的專家都給學生上過課,這在很多專業(yè)院校都很少見;除此之外,學校還重視實踐平臺的開放,現(xiàn)在視頻直播系統(tǒng)、無人機、Vlog設備、全景直播等100多臺設備都提供給學生使用,并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每年都會派出學生去媒體單位實習?!蓖趵髡f。

    與此同時,鷗訊社建立了虛擬學院“新聞人才學院”,規(guī)定了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的考核指標,學生在“學院”2—3年的時間內,還要求輪崗交流,要下海島調研,要讀新聞學原著,要學習多種媒體從業(yè)知識,成為一個一專多能的全媒體記者。

    “我經常跟學生講,我們不是專業(yè)的傳媒院校,不要把自己的目標定位成傳媒行業(yè)的精英,而要成為具有扎實專業(yè)背景和豐富傳媒從業(yè)經驗的復合型人才?!蓖趵鞒S靡话研⌒〉娜鹗寇姷侗扔魉膶W生記者培養(yǎng)理念,“我們看這把軍刀,只有一個鑰匙大小,但它里面有十多種功能,它雖然干不了大事,但是能解決你很多日常的煩惱,拆個包裹、剪個指甲、擰個螺絲它樣樣都行,所有我每天都掛著它?!?/P>

    王利明認為,學生在大學期間學到的新聞知識和能力,應該成為他自身的新聞素養(yǎng),成為就業(yè)時比別人強的那一點點優(yōu)勢。

    新聞本無門檻,王利明經常用非科班出身優(yōu)秀新聞記者的案例來教育鷗訊社的學生。他認為,大學生的自學能力很強,新聞理論知識完全可以自學完成,而實踐才是新聞人才培養(yǎng)最應該抓住的根本。他經常帶著學生出去徒步,邊采風邊交流新聞知識,并給學生們定了一個“鷗訊記者”的目標:讀完百本新聞著作,走完百里采風之路,寫完百篇新聞報道。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13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0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