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中國,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語文教研員,原北京四中語文高級教師。北京市特級教師。長期專注于閱讀與寫作教學,著有《語文課》。
一位老師曾給我發(fā)過這樣一段話:“感謝你在我把‘柔軟下去’視為弱點的時候,及時出現(xiàn)!”一句話裝滿了這位老師的經(jīng)歷和自我認知的過程。野人獻曝,我在做教師和教研員的過程中,也感受到教師內在的成長絕非易事,我的成長至少經(jīng)歷了這四件事。
要對自己真誠
剛做老師的時候,感到每天都在應付別人給我布置的任務,總在想還有什么材料沒上交,還欠了哪里的債,務求完美地應付周圍所有人幾乎成了我工作的全部,每天緊張得如驚弓之鳥,任何意外的弓弦之聲都可能讓我應聲而落。
當時教學上特別流行PPT,評優(yōu)課、公開課要是有個PPT,那是很顯赫的事,沒有則可能被視為保守落后,沒有變革心??赡菐啄觌娔X還不普及,每個辦公室只有一臺臺式機,大家要輪流使用。還記得那時我每天別的都可以放下,就盯著電腦何時能空下來,或者“積攢”與電教老師的友情,能在學校機房空閑時用下電腦,只是為了做幾個精美的PPT。
回想起來,這些當時很重視的事其實都是相對次要的,它卻深深地引導著一個需要獲得認同的青年教師的行為。
幾年下來,我發(fā)現(xiàn)整個人都被“外在”牽著,為了迎合或實現(xiàn)“外在”對我種種的要求,漸漸變得對“自己”毫不在乎,一心向外。我沿著“外在”為我設置好的途徑和要求做事情,盡力達標,取得了一些成績,有了一種得意,以為自己走上了一條多快好省的成長捷徑。
但時日漸久,我發(fā)現(xiàn)了問題,我缺失了“中央處理器”,“外在”沒有經(jīng)過內在的確認、辨識,我便失去了發(fā)現(xiàn)真實問題的能力。我對自己的學生表面上是重視的,但我的重視是表現(xiàn)在一些可見的評比指標上,我看重“外在”帶給我的意義感,即立竿見影的好處。我的動力不是源自自我的工作困惑以及對現(xiàn)實問題解決的渴盼。那段時間,我不能說出別人沒說過的話,我也不能發(fā)現(xiàn)別人不曾發(fā)現(xiàn)但很重要的問題。
周國平先生說:“我將永遠困惑,也將永遠尋找,困惑是我的誠實,尋找是我的勇敢。”我漸漸失去了對自己的誠實,也便發(fā)現(xiàn)不了我自己的困惑,更失去了尋找的勇氣。勇氣很重要,和熙熙攘攘的“外在”在一起的時候并不需要勇氣,決定自己一個人上路時才需要。
對別人真誠,當然重要;但在各種各樣的比較與追逐中,我們漸漸失去了對自我的真誠。缺乏對自我的真誠,我們也便失去了基于“自我”的對問題的敏銳判斷,也失去了源自內心不竭的力量。不經(jīng)自我真誠認定的內容,會缺失最核心的動力與定力。有了扎實的“自我”,才能有真實意義上的借鑒與吸納,才能有自覺的無私與奮勇的實現(xiàn)。
要對自我真誠,就要有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時時刻刻要問一下我們的內心:這件事自己有沒有不同的看法,我喜不喜歡,這樣我們中小學教師也就可以擁有自己的教育教學發(fā)現(xiàn),有自己的觀點,然后經(jīng)由自己的實踐,成為自我的論據(jù)。
意識到這一點后,我在做教學研究時都刻意給自己留出獨立的時間和空間,一個人思考、琢磨,一個人讀書、筆記,我要讓那些理論中的論點和論據(jù)最終能與我個體生命內在獲得和諧美好的統(tǒng)一,經(jīng)過我的獨立思考,我真的認同它、喜歡它,這樣的教學理論才具有切實改變我們行動的勃勃力量。
但事情的復雜性還在于,在真實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按照自己的方向行動并不會總給你帶來利益。有段時間,我不去急功近利地提升班級平均分,而是努力讓班上的每個孩子都更喜歡學習的過程,這時我就會感到其他班級的成績超過我時的焦慮。但我告訴自己,給我?guī)硌矍袄娴牟⒉皇俏液蛯W生生命里最需要的東西,這時我就擁有了勇氣,有了方向和路徑自信,我就像獨自決定去西方取經(jīng)的玄奘一樣,一往無前。
一個缺乏對內心掂量的人,其思考和判斷的根基往往是搖擺不定的,其行為與主張也不易長久堅持,很難在逆境中有所擔當,更遑論其對事情擁有真實的創(chuàng)造與觸動人心的突破。
慢慢學會對自己的課負責
當我逐漸有所追求的時候,我也開始意識到要對自己的課負責。一堂公開課上完,會有各種外在的評價,校長、年級組、同科教師都會有評價,這些評價固然重要,要虛心聽取,但這些評價與我所說的責任無關。我的課要對我和學生的求索與困惑、發(fā)現(xiàn)與理解負責,我的課是否對師生的“出發(fā)”具有啟動性力量,別人的評價我都會認真聽,但他們的意見要經(jīng)過我內心的確認,而是否需要改變,則要由這些改變是否能帶來我和孩子在課堂上更暢快的呼吸、更用心的跋涉來決定,我要對一堂課是否能帶給師生真實的發(fā)展負責。
年輕時我參加過在安徽省黃山市舉辦的“全國語文報杯”青年教師課堂大賽,抽簽很靠后,在旅館等了很多天。在等待期間,我的內心是平靜的,沒有青年教師第一次參賽的緊張,因為我相信無論成敗那都是我自己的課,我只求能講出我真實而內在的理解與探索,甚至我的迷茫和不成熟。我很欣慰我的平靜戰(zhàn)勝了成敗觀,這時就知道我做到了為自己的課負責,而不是對外在的評價和比賽的輸贏負責。
語文課是人文課程,在我與那些經(jīng)典的篇目長期相處與“商榷”的過程中,我逐漸與那些篇目中所洋溢出來的生命特質融到了一起;而在與學生長期交流的過程中,我們也相互領略了各自的生命姿態(tài),我們相互尊重和理解,我們也將用各自生命的姿態(tài)一起探討那些經(jīng)典中的生命特質。我的課,與學生和那些經(jīng)典息息相關、密不可分。我要為經(jīng)典的正確理解和學生的未來負起責任。
2000年,我在北師大附中帶高一。為了打開學生的視野與認知,我將《紅樓夢》足足講了一個多星期。有心急的學生課下問我:“老師,咱們什么時候講課文?。俊蹦莻€時候,《紅樓夢》整本書閱讀還沒有納入教材之中,但我想把曾經(jīng)與我的青春融在一起的經(jīng)典和孩子們分享,我特別想知道他們的想法和觀點,我想找到我、經(jīng)典與孩子的交集,我迫切地想把一部偉大經(jīng)典的正確打開方式介紹給孩子,給他們的人生以積極的影響。
在教師生涯中會有很多瑣事,但首要的就是去關注自己的感受,解決自己內心的疑惑,然后理解教學中學生最突出的問題。困住學生的,最終都會困住老師自己。幫助學生沖開層層“困縛”,往往就是在拓展師生共同的生命空間。
2000年也是我第一次帶高中,發(fā)現(xiàn)制約學生寫作的有三個主要問題:一是學生認知視野窄小,自我內在生命體驗沒有被激發(fā)出來;二是平時忽視語言積累,運用時往往捉襟見肘;三是行文前缺乏整體規(guī)劃,易造成層次邏輯混亂。
找到了問題,我教學的責任就是解決這些問題。以提升語言規(guī)劃能力為例,首先我要主動改善我的語言表達,追求課堂語言的文質兼美,闡釋論述都要錘煉語言的核心思想、內在邏輯和表達順序。我也提醒學生,只要發(fā)言就要對語言的表達有所追求,先是精準,再是邏輯與順序,最后是優(yōu)美或生動……2003年高考,我們班級出現(xiàn)了七個作文滿分。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我解決了學生的核心問題,也提升了我的能力。
我做教研員時,有一次幫一個區(qū)的老師備課,他們要將統(tǒng)編教材某單元的四部名著《大衛(wèi)·科波菲爾》《復活》《老人與?!贰栋倌旯陋殹返墓?jié)選課文整合為一節(jié)課來上。我在努力幫他們備課的同時,也表達了我的力不從心:我感到這樣的課是對這些偉大文本沒盡到責任。再一次,得知某位資深教師正全力以赴手把手幫一名年輕老師參加賽課,我也表達了我的意見:幫助一位老師,要給他留有自主探索、思考的空間,讓他慢慢學會并理解為自己的課負起責任,這樣他的進步會更快。長期以來,中小學教師的研究似乎一直在被牽著走,要求我們什么,我們就做什么,如果都是這樣,我們那個寶貴的“自己”要到哪里去尋找?
讓我們透出成熟而飽滿的氣息
進入北京四中后,我遇到很重要的一個教育理念:以人育人。這第一個“人”,可以有豐富的所指,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指教師自身。教師自身就是一種可貴的教學資源,教師這個“人”會對學生構成深刻、自然、內在、長久的影響。教育走到最終,留在學生生命中不斷發(fā)生效能的,很多時候都是教師這個活生生的“人”?!叭恕笔橇Ⅲw綜合的,是“無處不在”的,是“活靈活現(xiàn)”的,是富有生機與活力的……“以人育人”才能充分保證教育自然、深廣、豐富地發(fā)生。
在教育中,自然的影響遠比刻意直接的教育更真誠、更充分,也更有效。教師在對自我深入的探究中會不斷走向成熟與飽滿,進而我們的課也漸漸會透出成熟而飽滿的氣息,這些氣息會構成對學生最為重要也最為自然的影響,這樣師生才能攜手共同走向遠方。
上課,絕不僅僅是技術性、程序性的活動。課堂,自然可以有多種形式。但真實意義上的好課,是在對自我生命的不斷探求中上出來的。我們自己走到了哪里,我們的課才能上到哪里。在對自我生命的探索過程中,我們才可以祛蔽,才能與那些重要而深廣的東西漸漸靠攏、步步逼近。好課都不是單純地在講別人,每一節(jié)好課里都有一個真誠求索的自己在后面“站”著。真正的蘇東坡,不只是靠我們的嘴“講”出來的,而是因為在我們自己生命的探索過程中,早已和蘇東坡的人生漸漸靠攏、步步逼近,某種程度上我們已經(jīng)與蘇東坡融為了一體,這是好課誕生的根本條件之一:好課都不是在講別人。
曾有位編輯和我談及寫書的目的與價值追求。我寫書,似乎并不想教別人怎么去上課,我更想介紹一下我的一些活法。正是基于這些“活法”,我的課才上成了那個樣子。正是對自我探索的不斷深入,造成了對所教課程的不斷“逼近”。我有一個2013級的學生王玉,現(xiàn)在哈佛大學讀物理學博士,她也進一步佐證了我的想法:前段時間她告訴我,她在看我寫的《語文課》。我非常驚訝,我說她一個學物理的人,又不打算再次高考,更不準備去教語文,為什么要看《語文課》。她說,我在《語文課》里看到了一種活法,她在看那些“活法”。
教師要有什么樣的活法?這應該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但我覺得總要有“成熟而飽滿的氣息”,我希望我的內心要始終活潑,始終有柔軟且豐富的內容。在這個基礎上,我們還要對自身、對世界有更清透準確的看法,表現(xiàn)出一定的判斷力,還要不斷讓我們的才華與創(chuàng)造力誕生與發(fā)展。只有具有“成熟而飽滿的氣息”的教師,才既能讓學生信服,又能與他們共情。
追求“成熟而飽滿的氣息”,我還主張以深度備課帶動深度閱讀。在真實的教學生活中,一位教師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并不多,因此一定要抓住備課中需要讀的好書深入讀進去。這樣,在有限的時間內,我們就必然會有脫胎換骨的改變,讓那些偉大的書頁漫過我們現(xiàn)實中有限的頭頂,我們的人格和境界也會自然而然地偉大起來,我們的學生也必將會因為我們的改變而受益。
人一生的使命有很多,其中一個重要的使命是:不斷探索自我。讓我們在對自我的不斷探索中,試著也讓我們透出成熟而飽滿的氣息。
保護好自己的才華和理解力
再后來,我在上海魯迅紀念館看到魯迅深情的一句話:“東方發(fā)白,人類向各民族所要的是‘人’,—自然也是‘人之子’?!边@句話與我發(fā)生了深度共鳴,寥寥數(shù)語似乎已將我的課堂最核心的追求一語道出。
魯迅的“人立而后凡事舉”有著深廣的含義。要立之人,當然首先包括我們教師自己。教師要為自己成為完整意義上的“人”負起責任;也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學生一道有所樹立。
對自己負起責任,首先要珍惜并保護好我們的“才華”。才華,本質意義上是一個豐富、飽滿、有血肉的優(yōu)質生命在外部條件的限制或加持下,散發(fā)出來的獨屬于這個生命的某種華彩片段,每個生命都一定會有自己的一段華彩篇章,這道華彩篇章越是逼近生命的核心向往與核心困惑,便愈能顯示出價值和力量,也愈能接近正常觀念中人們對才華的定義。
仔細分析,才華都充滿了對世界的敏感與真誠,因而才華也是非常嬌嫩的東西,對一般人而言它經(jīng)不起生活瑣事和世俗觀念太粗糲的消磨,我們在被迫、被動地做一些瑣事、俗事的過程中,會逐漸失去才華最重要的基礎—生命中的敏感與真誠。
毋庸諱言,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是需要才華的。我們的學生需要被更多、更絢麗、更富有價值的光芒所照亮,而不是僅僅在重復與“鞏固”中過日子,這也需要我們教師不能失掉自己的才華。我們做教師每天都會面對太多的瑣事,也自然會有很多的要求和欲望,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們一定要給自己一些時間,用孩子般清澈的、沒有私欲的目光重新打量這個世界,讓自己的一些天賦和特長得到純凈的發(fā)展。我們的才華會引發(fā)學生的驚喜、羨慕和模仿,會給他們的生活帶來光,會給他們以激勵,也能讓他們更信服我們指明的方向。
此外,教師還要保持一種高度的理解能力并能把這種理解能力傳遞給學生,理解人,理解教學內容,理解知識的本質。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人”對“人”的事業(yè)富于理解力,我們的教育便會誕生出更豐富、更鮮活、更與眾不同的教學與育人的樣貌,會呈現(xiàn)出更加富有價值的教學策略與方法。例如,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去斟酌語言精確而生動的表達,這已經(jīng)非常好了。但是,優(yōu)質的語言不只是在于語言本身,還在于誕生它的“人”的狀態(tài)上。因此,如若我們能把斟酌語言提升到斟酌“人”的內心、斟酌“人”的情感、斟酌一個“人”自我生命獨特體驗的狀況上,便是打通了語言與“人”內在的重要關聯(lián)。此后,一位學生可以在欣賞或追求極致語言的同時,也能不斷體味、掂量生命的質地,如孔乙己那幾句著名的“臺詞”,我們教師若能把對主人公的處境、心理、觀念的深刻理解傳遞給學生,學生便更能體會出語言背后的那個人。從更內在的角度講:所謂斟酌語言,就是調整語言與“人”的距離,進而縮短這種距離,直至達到“人”與語言的親密無隙,言隨“人”轉,“人”言合一。
教師要保持自己高度的理解能力,高高在上的師道尊嚴、有意無意的懶惰和忽視都是讓教師失去理解力的原因。
從我的成長經(jīng)歷來看,教師的內在成長可能會遇到上述這四件事。有了真實豐沛的自己,才能有完整內在的責任感,這樣我們的課才能有亮度與光澤;有了對自己的責任感,才能有更寬廣的內容,負起責任的愿望和可能。努力讓自己保持完整和豐富,因為你有多完整、多豐富,你的課就有多完整、多豐富,你的學生也會成為同樣的人。
曾經(jīng)在大草原上見過一匹駿馬,那匹馬雖然只是靜靜地立在那里,但它把速度凝住在強健的肌肉里,將征服寬廣的能力蓄積在流動的線條里,將現(xiàn)在踩在平靜的蹄下,把未來噙在冷靜的眼神里……(連中國)
《人民教育》2025年第17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