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朐縣第一實驗小學以語文課程改革為切入點,探索教育戲劇的育人價值。經過20多年的深耕實踐,教育戲劇已成為學校語文教學的有效載體,并以此為起點向其他學科和日常的班級活動、校園活動拓展融合,實現(xiàn)了由“填鴨式”教學到“生長式”育人的轉變,使教育回歸生命本真。
體驗劇場:
讓知識在情境中“生長”
為了激活學生的深度思考和情感體驗,促進教學變革,臨朐縣第一實驗小學教師袁麗根據(jù)多年實踐經驗,提出了“體驗劇場”課堂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引入戲劇元素,在即興表演、角色扮演中使抽象知識點變?yōu)榭筛兄膭鰣鼍?,讓學生在浸入式學習氛圍中實現(xiàn)知識內化,在演繹呈現(xiàn)中引發(fā)對人性、社會的體悟。
課堂上,當學生們在《金色的魚鉤》演繹“老班長,我們就是抬也要把你抬出草地”時,整個教室沉浸在悲壯的氛圍中。扮演傷員的學生聲音哽咽,眼眶泛紅;飾演老班長的男孩佝僂著背,用顫抖的雙手模擬喂食動作;臺下學生自發(fā)舉起課本當作“擔架”道具,在教師設計的“群體雕塑”環(huán)節(jié),45個孩子共同構建起長征路上的生命群像。這種沉浸式體驗使《金色的魚鉤》不再只是課文,而成為學生們觸摸歷史溫度的時光隧道——課后有學生在日志中寫道:“我終于懂得了‘信仰’不是一個抽象的詞,它是老班長咽草根時的微笑,是指導員臨終前的托付?!边@堂充滿張力的課,最終化作山東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申報材料里生動的實證案例。
全息生態(tài):
構建跨學科育人網(wǎng)絡
學校以“全息生態(tài)”理念為引領,打破傳統(tǒng)學科的孤立邊界,構建起以學生為中心的立體化跨學科育人網(wǎng)絡,推動教育戲劇從單一學科的“單點滲透”向多學科的“全科共生”發(fā)展,形成了“戲劇+學科”的漣漪效應,實現(xiàn)了知識、思維與情感的深度融合。
在跨學科綜合這一學習模式中,教育戲劇是核心的學習載體。語文課堂上的《草船借箭》,學生在課本劇表演中完成一次文學鑒賞與戰(zhàn)略博弈的雙重學習任務;數(shù)學課堂上的“智慧超市”情景劇,學生在角色扮演中將枯燥的四則運算轉變?yōu)樯钪械姆e極應用;美術課堂上的“三打白骨精”皮影戲,實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技藝學習與美育的有機融合……這種全學科浸潤的學習方式使課堂充滿探索的樂趣,讓每一次學習都成為思維與情感的深度對話。
在課外育人領域,學校打造戲劇社團矩陣,形成第二成長場。手偶劇團突破語言壁壘,啞劇團深耕肢體語言,小小編劇團培養(yǎng)創(chuàng)作習慣,配音團探索聲音表達。在戲劇課程的引領下,學生通過“編—演—觀—評”完整的流程,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提升。從二年級版《劉胡蘭》小演員堅毅的目光,到六年級版《武松打虎》的名著新編,再到跨學科版《司馬光砸缸》的安全教育新拓展,一個個劇目成為立體式育人的生動實踐。
制度賦能:
打造可持續(xù)發(fā)展體系
為確保教育戲劇持續(xù)發(fā)展,學校打造了“三維動力系統(tǒng)”:制度層面形成“領導小組—學科工作室—班級實施組”三級推進機制;師資培養(yǎng)方面,通過“雙師工程”培育既懂學科教學又通戲劇的復合型教師;文化浸潤上,設置戲劇主題墻、戲劇角等特色空間,定期舉辦戲劇節(jié)、戲劇沙龍等活動,讓美育無處不在。
學校引入“成長畫像”評估模式,通過云平臺實時記錄學生的創(chuàng)作軌跡,并引入多元主體參與表現(xiàn)性評價,為每名學生生成獨特的藝術素養(yǎng)發(fā)展圖譜,讓教育戲劇成為撬動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關鍵支點,實現(xiàn)了以評促學、以學促能的教育目標。
哲學家蘇格拉底說過:“教育的真諦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痹谂R朐縣第一實驗小學,當學生將課本文字化作他們的鮮活表情,當他們在舞臺上自信表達時,我們看見那些被點燃的靈魂,正在用創(chuàng)造力重寫教育的腳本。
?。ㄗ髡邌挝唬荷綎|省臨朐縣第一實驗小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08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