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和自我教育,在奠定根基上,在追求目標上,都是相通的。在進行整全育人的頂層思考、設計、規(guī)劃時,應該有意識地把美與自我教育聯系在一起,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近來,美育尤受關注。
美為何如此重要?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美是進行自我教育的最重要的手段?!钡聡軐W家席勒也說:“美可以成為一種手段,人由素材達到形式,由感覺達到規(guī)律,由有限存在達到無限存在?!?/P>
為什么美是進行自我教育的最重要手段?美與自我教育究竟是什么關系?
從深層次說,美使人達到最高境界,美育鑄就最深根基;自我教育是人的發(fā)展中各種變量中最關鍵、影響全局的變量。因此,美與自我教育有著基礎性、根本性的聯系。
那么,從人的發(fā)展過程來說,美與自我教育有什么具體聯系?哪些內容可以作為基礎教育的參照?
美能夠進入心靈、發(fā)現自我
美育是自我教育的基礎。蘇霍姆林斯基說:“美育最重要的任務,是教會孩子能從周圍世界(大自然、藝術、人際關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真摯,并以此為基礎確立自身的美?!?/P>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具體過程?
美能吸引孩子。無數的事實證明,美以它鮮明的形象,生動的形式,豐富的內涵吸引著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印象深刻,久久不忘。
教育者首先要善于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世界,發(fā)現大自然的美。大自然的美能培養(yǎng)細膩的情感,幫助感覺到人的美。其次引導孩子用這種細膩的情感,去發(fā)現人的美,發(fā)現自己的美。有的幼兒園老師,通過“自畫像”活動認識到,每個幼兒的心中,都有一顆“美”的種子。比如,女孩兒更希望突出自己的美麗,男孩兒更希望強調自己的友善、莊重。
從周圍世界的美,可以看到自身的美。蘇霍姆林斯基兩次提到“照鏡子”。一次涉及美與自尊——小孩在發(fā)現自己周圍的美,并對這些美而感到非常興奮、贊嘆時,宛如在照鏡子,會觀察到人的美。孩子對美的這種感受越早,對美的驚奇越精細,他的自尊感就越高。
另一次涉及自尊與自我教育——在童年早期,誰能像照鏡子一樣,在自己的勞動中看到自己,誰就能獲得真正的做人品質。沒有這種充分發(fā)展的能力,就談不上自我教育。
認識自己,來自兩個途徑。一是通過自己的實踐發(fā)現自己,二是通過他人的評價(尤其是重要他人)來認識自己。
“照鏡子”涉及兩個相互聯系的發(fā)現。通過發(fā)現大自然的美,教育者要善于引導孩子觀察到人的美,進一步著重引導孩子發(fā)現心靈之美,再進一步強調,如果有自己投入的創(chuàng)造,就更會發(fā)現自己。
兒童時期,主要是獲得豐富的周圍世界與自身的審美財富;少年時期,則是更加深刻認識大自然的美,并進一步認識到自己身上美的、崇高的東西。
美的功能是“感動心靈”。朱小蔓教授說,當人進行審美觀照時,在藝術形式中感受到的不是單純的或單一的情感性質,而是生命本身的動態(tài)過程。也就是說,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情感本身的力量已經成為一種構成力量,使欣賞者的情感變?yōu)樽杂啥e極的狀態(tài)。這就是說,美感動了心靈,從而調動了自身的全部力量和潛能,成為改變世界、改變自我的一種積極的生命狀態(tài)。每個人在進行審美觀照時,內心世界變得“自由而積極”,通過鍛煉和發(fā)展自己把握內部外部兩個世界規(guī)律的能力,逐漸沉淀強大的自我教育力量。
進入一生的自我教育。從感受和認識美開始,理解生命的美,發(fā)現自身的美,再往上發(fā)展,進而思考自己的一生,開始自覺進行全面和全程的自我教育。正像蘇霍姆林斯基所說,“觀察和感受周圍世界的美,是理解、感受生活的喜悅和生命的美的主要源泉之一”。
美能夠解放思想、激發(fā)潛能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風趣地說過,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圖畫“打開了話匣子”,使沉默寡言的、靦腆的孩子說起話來了。
為什么圖畫能夠使沉默寡言,甚至使“冷漠、遲鈍”的孩子“打開了話匣子”?那就是美的作用。不過這還只是開始,繼續(xù)發(fā)展的辦法就是通過勞動,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關心和愛護周圍世界的美。絕不能停留在只有愿望的階段,更不能滿足于道德說教。蘇霍姆林斯基說:“經驗證明,善良之情應當在童年扎下根來,而人性、仁慈、撫愛、同情心則在勞動中,在愛護和關懷周圍世界的美中產生。”
美能夠解放思想,激發(fā)人的潛能,從以下兩方面發(fā)揮它的獨特作用。
借助感性認識和形象思維來發(fā)揮獨特作用。蘇霍姆林斯基說,美與活躍的思想猶如陽光與花朵一般,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的。詩的創(chuàng)作始于目睹美。大自然的美能銳化知覺,激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言語為個人體驗所充實。
美是自由的創(chuàng)造。美的核心是創(chuàng)造,而創(chuàng)造是自我教育的高級階段。所謂自我教育的高級階段,就類似馬斯洛所說的“自我實現”。也就是說,一個人的能力盡管有大小,但是只要他能夠把自己的全部潛能貢獻給人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是成功的自我教育,他就成為了一個真正的人。
美能夠指向高尚、提升目標
為什么美使人高尚呢?
美是超功利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曾詳細論述了審美判斷的無利害感。審美滿足的超功利性,幫助人克服生理感官上的占有欲,使人的情感超凡脫俗,品味高尚。
美能化消極為積極。人生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生活當中難免遭遇各種磨難。這時候,美能夠化消極為積極。蘇霍姆林斯基就是這樣辯證地看待問題,“當他們想到人總會死去,青春總會轉為衰老時,就會產生憂傷情緒。然而,這種憂傷之情卻會把生活的歡樂襯托得更美”。
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使人獲得正能量。孩子們在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中,自己也受到美的感染,變得更美好、更純潔、更可愛。
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使人高尚。僅僅停留在欣賞物的美是不夠的,必須通過親自參加勞動,才能發(fā)現人的美、心靈的美,才能逐步理解高尚、敬仰高尚、追求高尚。要善于引導孩子,為自己所愛的人創(chuàng)造美。就是日常的家務勞動,也可以走向高尚。有的家長引導孩子養(yǎng)成自覺整理房間的習慣時,用“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警句,提升了孩子的精神境界。
蘇霍姆林斯基倡導的“美麗角”是一個創(chuàng)舉,它把自我教育、道德教育、美育和創(chuàng)造性勞動融為一體。它是一種以小見大,又符合兒童心理需要的活動?!懊利惤恰痹苑N玫瑰,甚至蘋果樹。當花朵盛開或者蘋果成熟的時候,孩子們要把它送給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感謝他們對自己的撫養(yǎng)。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始終被一種高尚的感情激勵著。
崇高的目標和高尚的感情不可分,美育的過程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美和自我教育,在奠定根基上、在追求目標上都是相通的。在進行整全育人的頂層思考、設計、規(guī)劃時,應該有意識地把美與自我教育聯系在一起,并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19年09月26日第8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