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期開始,北京市1400余所中小學普遍開展人工智能通識教育。北京市強調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要以課程體系為依托,以典型場景應用為切入點,加快建成具有首都特色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體系和模式。
日前,在北京市日壇中學,小學、初中和高中3個學段的教師分別給學生帶來了新學期第一堂人工智能通識課。小學生們在屏幕前實時觀察AI如何識別自己“高興”“驚訝”或是“生氣”的表情。在教師的引導下,他們學會借助科技了解自己、學習如何安全地使用AI,初步建立起人工智能與日常生活的聯系。初中生們則在教師的示范下,借助國產開源設備,分組調試設備、編寫簡單指令,現場體驗人臉識別功能如何生成。高中生們的課程更進一步,學生們要從原理入手深入圖像識別算法,并嘗試編寫代碼生成“刷臉簽到”等能解決實際問題的智能程序。高中教師王玉英說:“未來,學校將提供接口,讓學生們設計的程序有機會應用到學校智慧校園實際場景中,實現‘學以致用’。”
在北京第一六一中學回龍觀學校,新學期“初識人工智能課”上,學生們學習的內容是借助教師提供的代碼,訓練人工智能準確識別圖像中的目標。經過一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們不僅掌握了AI的基本概念還參與了模型訓練的實踐操作。學校副校長古天表示,“讓學生真正動手實踐”正是這門課的特點,目標是讓學生們在真實的AI項目式學習中掌握前沿技術。
記者了解到,為了確保人工智能通識課程質量,北京市教委在今年7月啟動了“百千種子計劃”暑期實訓,已培訓首批130余名骨干教師,并在8月22日已上線了首批160套市級課程資源覆蓋所有學段。每套課程包括15分鐘的核心教學視頻、教學指南和活動任務單,通過“視頻+工具+任務單”的模式滿足教師授課、備課以及學生自主學習3類場景需求。教學實施遵循學生認知規(guī)律:小學階段以“體驗式”課程為主,通過圖像識別、語音識別、游戲互動等生活化場景啟蒙興趣;初中階段側重“認知類”教學,引導學生體驗模型訓練、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賦能自身的學習生活;高中階段聚焦“綜合性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數據處理、算法應用及跨學科創(chuàng)新能力。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全學段均強化倫理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科技向善”價值觀。
為了系統(tǒng)推進人工智能教育在全市中小學的廣泛開展,北京市、區(qū)兩級“AI教育講師團”在秋季開學后深入各區(qū)和學校開展巡講,著力破解教育教學中的“堵點難點”。在此過程中,由55人組成的首屆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專家委員會發(fā)揮了高端智庫的支撐作用。
此外,在推進人工智能課程過程中,一些學校根據教學需求,合理調整課表。如北京第二中學經開區(qū)學校將學??茖W、信息科技和人工智能課程融合教學,每學年不少于8課時,課程內容涵蓋圖像識別、語言處理、無人駕駛等領域。還有部分學校建立了從普及到提高的分層教學體系。北京市廣渠門中學在開設人工智能課程之外,還設立了人工智能班,供學有所長的學生在課余時間開展探索性學習。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4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