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吃谷”的失度,根本上源于認知偏差、引導缺位和環(huán)境裹挾
“谷子”由英文“Goods”音譯而來,泛指動漫、游戲、虛擬偶像等二次元IP的周邊商品,包含徽章、立牌、卡片、玩偶等品類。與“谷子”相對應,購買這些商品的行為被稱作“吃谷”。近年來,二次元文化熱潮下,“吃谷”正悄然在未成年人群體中蔓延。
“吃谷”本質上是興趣的延伸,是青少年對虛擬世界中思想共識、情感共鳴、行為共振建立連接的實體化表達。一枚徽章可能承載著角色的奮斗精神和感人故事,一套漫畫或許蘊藏著對親情友情的深刻詮釋。未成年人通過適度“吃谷”與這些精神符號建立連接,本質上是在尋找情感寄托、自我認同和成長力量。
然而,當商家用限量發(fā)售、限時搶購、隱藏款概率等營銷手段刺激消費,“吃谷”便異化為物質追逐的游戲。不少未成年人陷入“為收集而收集”的怪圈,一些孩子為“蹲”限量款通宵刷屏,為湊齊“全套”省下飯錢……過度消費、盲目攀比等問題的出現(xiàn)值得關注。
未成年人“吃谷”的失度,根本上源于認知偏差、引導缺位和環(huán)境裹挾。未成年人正確的消費觀尚未成熟,容易將情感寄托過度投射到物質載體上,把“擁有周邊”等同于“熱愛文化”,將“他人認可”寄托于“物質展示”。而家庭與學校的引導缺位更助長了這種偏差,有的家長將“吃谷”視為洪水猛獸,粗暴禁止反而引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有些教師對二次元文化缺乏了解,難以引導學生區(qū)分“興趣”與“盲從”。再加上網絡平臺上“曬谷”“炒谷”等不良風氣的推波助瀾,未成年人很容易在復雜環(huán)境中迷失方向,讓興趣被消費主義所裹挾。
避免“吃谷”失度,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協(xié)同發(fā)力。家長要放下“對立思維”,以平等姿態(tài)走進孩子的興趣世界,理解孩子的熱愛,在共情共鳴中建立溝通基礎。與其斥責孩子亂花錢,不如共同制定“吃谷”規(guī)則:明確消費上限,區(qū)分“必要收藏”與“盲目跟風”,引導孩子懂得“真正的熱愛不在于擁有多少,而在于從中汲取了什么”。與其禁止聊動漫,不如主動了解、用心陪伴、以身作則,以現(xiàn)實中的親子互動填補情感空缺。
學校則需搭建文化引領的重要平臺,在價值觀引導中回應青少年的現(xiàn)實關切??梢酝ㄟ^主題班會、專題活動、課程設置等,引導學生明白“熱愛”不必依賴物質堆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更應源于學識的增長、品格的塑造和精神的成長。
社會層面更需筑牢保護防線。監(jiān)管部門應加強對二次元周邊市場的規(guī)范,打擊盜版侵權、虛假宣傳、誘導消費等行為,明確未成年人消費的邊界;網絡平臺需加強內容審核,對“高價值谷”交易設置年齡驗證與限額機制,嚴格抵制和屏蔽“炫富式曬谷”“炒作式交易”等不良信息,營造健康的文化交流氛圍;文化企業(yè)也要堅守社會責任,在創(chuàng)作中注重傳遞正確價值觀,讓“谷子”成為承載文化內涵的有益載體而非單純的盈利工具。
?。ㄗ髡呦岛幽瞎I(yè)大學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08月25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