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題背景
統(tǒng)編初中語文教材中,“器物”是一種貫穿多篇文本的隱性線索,古代文學作品更為常見。這些器物不僅是文本中的道具,更是文明的載體,是解讀文化基因的重要密碼。而在教學實踐中,這些作品的教學常面臨三重困境:一是學生對文本中的器物意象多停留在“識記名稱”層面,如《行路難》中的“金樽”、《漁家傲·秋思》中的“羌管”、《醉翁亭記》中的“觥籌”,往往忽略器物與情節(jié)、人物、文化的深層關聯(lián);二是單篇教學導致器物認知碎片化,學生難以發(fā)現(xiàn)不同文本中同類器物的共性與差異;三是文化傳承流于表面,學生對“器物承載文明”的理解缺乏具象感知,難以建立“古代器物—當代生活”的聯(lián)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要求“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強調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思維發(fā)展”“審美鑒賞”等核心素養(yǎng)?;诖?,本主題統(tǒng)整課聚焦“器物敘事”這一隱性線索,將分散于統(tǒng)編語文九年級教材中的古代器物(如酒器、樂器、兵器、日常用具等)進行聯(lián)動分析,讓學生通過器物這一“文明的活化石”,觸摸古代文學的敘事智慧與中華文明的精神密碼,實現(xiàn)從“讀懂文字”到“讀懂文化”的跨越。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系統(tǒng)梳理統(tǒng)編語文九年級經(jīng)典古詩文中具有敘事意義的核心器物,明確其在文本中的具體出處、形態(tài)特征及核心內涵;理解“器物敘事”的多元呈現(xiàn)方式;掌握通過器物解讀人物情感、時代特征、文化內涵的方法,提升文本細讀與跨文本比較能力。
(二)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器物檔案”整理,歸類教材中的器物,提升信息整合與分類梳理能力;在具象化呈現(xiàn)中深化對器物功能的理解,培養(yǎng)聯(lián)想與表達能力;能運用跨文本比較思維分析器物背后的文化邏輯,條理清晰地表達觀點,提升批判性思維與遷移運用能力。
(三)情感目標。透過器物感知古人的工匠精神、情感溫度與文明韌性,深刻理解“物載文明”的內涵;主動關注身邊器物的文化意義,從生活細節(jié)中發(fā)現(xiàn)歷史的延續(xù)性,增強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之心與傳承意識,培養(yǎng)對日常之美的審美感知力。
教學設計創(chuàng)新
(一)內容統(tǒng)整。從碎片到譜系。突破教材單元與文體界限,以“器物承載的文明維度”為線索,將分散的器物素材重組為三大主題集群:技藝之器—聚焦器物制作體現(xiàn)的匠心、智慧、工藝;情感之器—承載個人情感、生命體驗;符號之器—呈現(xiàn)歷史思考與精神象征。形成“器物圖譜”,幫助學生建立系統(tǒng)認知。
(二)學科聯(lián)動。從單一到融合。以文本解讀為核心,聯(lián)動歷史、美術學科構建跨學科探究網(wǎng)絡,如用歷史視角分析器物年代特征,用美術思維復刻器物原型。同時,融入“生活實踐”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語文解讀”到“學科佐證”再到“生活遷移”的閉環(huán)。
(三)方法創(chuàng)新。從講解到探究。創(chuàng)設“校園文化開放月”情境,讓學生以研究員身份開展三階探究。器物發(fā)掘:小組合作梳理教材器物,填寫“器物檔案”;文化解碼:依托文本,探究器物象征意義;古今對話:模仿《如果國寶會說話》風格,為器物撰寫宣言,強化古代器物與當代生活的聯(lián)結。
教學實施
【情境創(chuàng)設】學校即將啟動“校園文化開放月”活動,并在教學樓一樓大廳設立“課本器物角”,展示那些藏在課文里的文明密碼?,F(xiàn)在,我們將以校園文物研究員的身份完成展柜的籌備工作。
(一)導入:器物的“無聲之言”—啟動“研究員”視角
師:(展示老式算盤)算珠聲藏著祖輩的生活;(舉起青花瓷碗)缺口藏著一次家庭小意外。文言文中的器物更藏著文明密碼。今天,我們用“考古式探究”解鎖這些密碼!
生:觀看視頻《文章華脈》。
(二)器物檔案:發(fā)掘文本中的文明載體
1.分組任務:將學生分成四組,每組抽取一篇古詩文,完成“器物檔案卡”。(1)課文中的核心器物是什么?(2)作者如何描寫它的形態(tài)、功能?(3)這件器物與人物、主題有何關聯(lián)?
2.分類匯總:各組展示檔案卡,教師引導分類,形成“器物圖譜”。
(三)探究密碼:“解碼”器物背后的文明邏輯
1.聚焦“技藝之器”:“角弓里的中國智慧”研討(以《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為例)。(1)跨時空對比:對比《考工記》中“弓人為弓,取六材必以其時,六材既聚,巧者和之”的古角弓制作與現(xiàn)代機械制弓技術,引導學生討論“匠心”的本質差異在哪里。(2)美術組協(xié)助,結合詩中記載,學生用橡皮泥復刻角弓細節(jié),體會工匠耐心與細致,理解“巧奪天工”背后的匠心。
2.解讀“情感之器”:“杯盞間的冷暖人間”研討。
師:對比《行路難》的“金樽”與《醉翁亭記》的“觥”,是否可以調換?
生:歷史組資料顯示,“樽”華麗,多為金銀等材質,具禮儀性;“觥”古樸,獸形大容量,有原始野趣,因此不可以調換。
師:器物的情感價值是源于器物本身,還是人賦予的?
生:人賦予的。在場景的激活下,器物成為人物內心世界的外化投影。不同的器物,本身就攜帶著不同的文化密碼和情感基調?!敖痖住笔鞘⑻莆镔|繁榮的符號,反襯李白仕途受阻的失落孤獨;“觥”顯滁州宴飲的自然豪放,傳遞官民同樂暖意,承載歐陽修的豁達。
3.探究“符號之器”:“羌管中的邊塞回響”研討(以《漁家傲·秋思》為例)。(1)《漁家傲·秋思》中“羌管悠悠霜滿地”的描寫,有何用意?(2)這“悠悠”羌管聲引發(fā)了詞人怎樣的情感與思考?
【合作探究】學生觀察刻著“愛滿天下”“知行合一”的校訓石,思考它承載著怎樣的校園精神與集體追求?是否也是我們校園的“符號之器”?
(四)聯(lián)結生活:對話古今,“活化”我的器物文明
1.“身邊器物”分享。學生帶來長輩的銀手鐲、老鋼筆等,模仿課文寫法訴說背后故事。
2.“器物宣言”創(chuàng)作。為教材中的某件器物撰寫一句精練有力的“文明宣言”,揭示其承載的技藝、情感或符號密碼。將“文明宣言”貼在器物圖譜旁,共同完善“課本器物角”。
器物“文明宣言”舉例
(五)總結升華:物載文明,器見人心
1.梳理邏輯: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器物—人—文明”的鏈條:器物由人創(chuàng)造,承載人的情感與智慧,最終成為文明的縮影。核舟雖小,載得動赤壁風月;素琴雖樸,彈得出“惟吾德馨”。這便是“物載文明”的深刻內涵。
2.作業(yè)布置:(1)寫一篇小短文《校園里的文明密碼》(選校訓石、老槐樹等,從技藝或情感或符號的維度解讀)。(2)推薦閱讀《江南器物志》《匠心的邏輯》。
(方飛 何靈 王瑞峰 作者單位均系安徽省合肥市行知學校)
《人民教育》2025年第15-1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版權所有,未經(jīng)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ccwzc.com All Rights Reserved.